看著「吻我吧娜娜」張雨生登台的片段,我突然知道失去的是什麼了。那是我能最接近他的一次,也是最後一次,但就這麼錯過了。
因為社團很忙,也沒看過舞台劇,想著反正之後還會有,也不知道張雨生會上台唱,總之,一大堆理由。明明離我喜歡上舞台劇的時間,也就一年,但就在這時間差中交錯而過。
國中那次演唱會,最後聽見主持人抱歉的說,張雨生行程趕不及,無法到場,突然覺得為什麼要跟同學排隊一整天,忍受整晚震耳欲聾的音響,還第一次這麼晚回家。
儘管跟同學排隊聊天還是很開心,但更多的成分是期待吧!期待著坐在第一排搖滾區,看見真人出現唱歌的那種興奮。隨之而來的失落反差,因著「以後還有機會」的想法,就這樣被埋進內心深處。
然後就是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時期,甚至有同學跟我說,你還在喜歡張雨生啊?對,我還在等著,等著不知道會不會有的演唱會。圓山捷運站通車,騎車載喜歡華健的同學去看,同學開心的說,他看到了華健,相信我也能等到張雨生現場演唱的。
結果等來他的離去。
政大禮堂裡,台上一堆人來來去去,只有你進入二維空間,成為一個平面。那是我們距離最近的一次,卻已不在同個維度。
那年在溫室收音機裡,吻我吧娜娜音樂前奏響起,當下想著,這旋律怎這麼熟悉?忍不住專注聽著歌,明明不是你的聲音,卻感覺就是你的歌。果然歌曲終了,主持人報出作曲、音樂總監張雨生,我笑了。你的音樂,我從來不會認錯。
即使第一次聽「帶我去月球」,以為買錯錄音帶,還是認真聽完兩遍,最終這張專輯仍是最愛。就算「卡拉OK、台北、我」,每次聽到「永公街的街長」都會莫名感到頭痛,反正到這首就按跳過,還是可以繼續聽下去。
MP3的出現最讓人開心,因為可以把所有專輯每首歌照順序排好,不斷重複循環播放。即使等待播放的空檔,下首歌前幾個音,已在腦中響起,依舊能不斷重複聽著。
如果那時候,知道你會上台唱歌就好了。
沒在看電視,也不太上網,資訊總是慢別人很多拍的我,就這麼跟你永遠錯過了。
原來一直卡在心裡的是這件事啊!
耳邊響起王柏森唱的「我不愛你還能愛誰」,愚人節,原來也能如此感傷。